朱纨是明朝中期的著名官员门户网配资,出生于苏州长洲。他的早年生活极为坎坷。父亲朱昂原是景宁教谕,却因遭人陷害被罢官回乡。两年后,朱纨的嫡兄朱衣发动叛乱,朱纨刚出生三天,就和母亲一同被关进县狱。朱家人拒绝送饭,母子只能靠织网糊口,苦熬百余日,才在贵人相助下得以洗清冤屈,保住性命。
成年后,朱纨才华出众,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考中进士,先后任景州知州、开州知州。嘉靖初年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,之后又历任四川兵备副使等职。在四川任职时,他与副总兵何卿一道,平定了深沟一带的番族叛乱。凭借政绩与才能,他连升五级,最终担任广东左布政使。
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朱纨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,巡抚南赣地区。第二年,倭寇开始大规模侵扰东南沿海,他被紧急任命为提督浙闽海防军务,并兼任浙江巡抚,全面负责海防。
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,朝廷长期实行海禁政策,禁止民间出海贸易。起初,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倭寇骚扰,但从长远看却适得其反。东南沿海百姓多以渔业、贸易为生,海禁断了他们的生计。为求活命,许多人被迫偷渡出海,与日本人及葡萄牙、西班牙(明人称佛郎机)商人进行私下贸易。一旦被官府发现,他们因惧罪逃亡,只能投靠倭寇,久而久之,倭寇的势力反而越打越大。
展开剩余73%到了嘉靖年间,形势愈发严峻。东南沿海武备松弛,海盗横行;日本又正值战国乱世,破产武士大批出海谋生,也加入了倭寇队伍。倭寇活动范围广、人数多,沿海百姓苦不堪言。
当时主导海上非法贸易的有两大头目:闽人李光头与歙人许栋。他们在宁波双屿岛建立据点,依仗权贵势力,在漳州、泉州等地横行无忌,甚至与当地人通婚。双屿岛成为海上走私与倭寇勾结的中心。当地官员畏惧权势,不敢追查。
朱纨上任后,听取属官和百姓的意见,认为要根治海患,必须改革渡船制度,强化保甲管理。他上奏朝廷,获得批准后,开始整顿海防,大力缉捕奸民。然而,这一改革触动了依赖海贸的闽人利益,连士大夫家族也感到不满,纷纷设法阻挠。
朱纨却不为所动。他整顿渡船、严防私运,同时亲自组织剿寇行动。先后平定覆鼎山等地的盗乱,部署副使柯乔与都指挥黎秀分别镇守漳、泉、福宁等地,并命卢镗率军进攻双屿岛。此战大捷,卢镗俘获倭寇头目稽天与许栋,双屿岛被封锁,外国商船被迫转至南麂、礁门等偏远海域。
但失去利益的豪强并未罢休,他们散布谣言称被俘者是良民,被迫参贼,以博取同情,并以势压官,要求宽恕“误入贼途”的人。朱纨愤然上疏,指出这些人早已勾结倭寇,不可姑息。朝廷准其执法,他毅然处决了许栋等人。
朱纨的刚正果断,使得权贵恨之入骨。此时,日本贡使周良提前抵达宁波,引发外交纠纷。朱纨依规安置周良,并妥善化解了危机。然而奸人再度伺机挑拨,试图制造事端,幸而朱纨事先布防,使阴谋未遂。
不久,朝中闽籍御史周亮及给事中叶镗上疏,请求另派人巡视海防,以削弱朱纨的权力。朱纨愤然上奏,陈述自己整顿海防的功绩与艰难,提出六条加强海防的建议,批评朝中党同伐异之风。
然而,朝廷受人言影响,对他渐生不满。尽管如此,他仍不改初心,继续剿寇平乱,先后平定温、盘、南麂等地的盗患,仅三个月便取得显著战果,甚至亲率士兵击退葡萄牙船只,俘获李光头等九十余人。
然而,他擅自处决俘虏,未及时上报,被御史陈九德弹劾“擅杀无辜”。朝廷罢免其职,并派人调查。朱纨得知后悲愤交加,感叹自己“贫病孤立,必死无疑”,遂写下绝命诗,自服毒药殉职。
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调查结果上奏:朱纨所诛者多为走私之徒,并无大规模叛乱,罪不至死。但此时他早已离世。为息事宁人,朝廷仍将柯乔、卢镗处斩。
朱纨一生清廉刚毅,铁面无私,矢志平海,却因触怒权贵而含冤而死。他的去世让朝野震动,士人痛惜。自此以后,朝廷再无人敢巡视东南海防,沿海卫所废弛,倭患复起,持续十余年,民生再度陷入苦难。
朱纨的生命止于悲剧门户网配资,但他以正气立世、以忠诚殉国的精神,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